洪剑涛,这个名字大家伙儿熟悉吧?演员。前两天他干了件事儿,在网上火得一塌糊涂。事儿特简单——在杭州龙井村,人家给他上了一杯茶,张口就要一百块。洪剑涛没犹豫,也没含糊,扭头就走了,回头还把这事儿晒网上,实实在在发了一通牢骚。
哎,你听听,一杯茶一百元?搁在街边小店,一百块够买大半斤上好的本地龙井了吧?我心里咯噔一下。说实话,这场景放我身上真不一定有他那股子“扭头就走”的痛快劲儿。八成儿心里会先嘀咕:“这可是龙井村!正儿八经的龙井茶!百年传承的名号摆这儿呢!一杯一百?嗯…大概…可能…也许…人家有贵的道理?”人嘛,有时候在外头玩,就怕自己显得“不懂行”、跌份儿,死要面子活受罪是常有的。心里头一万个不愿意,嘴上没准还得乖乖掏钱付账,末了回去指不定还得心疼肝儿颤地算这笔“冤枉账”。
咱平头老百姓的这点儿心理,算不算被那帮高价宰客的摸了个门儿清?说句掏心窝子的,洪剑涛那一声“不买”,听着都解气。他这一扭头,不是“抠门”,而是对着那离谱的高价明明白白说“不值当”!这一句“不”,砸下去的可是自己的钱包,更砸在那些黑心定价的脑袋瓜子上。
当然咯,我得摸着良心说句公道话,龙井这块金字招牌,杭州当地守得确实紧巴。媒体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消息,说哪里哪里又捣毁了造假窝点,收缴了多少多少冒充龙井的茶叶。市场监管部门确实没少跑腿儿干活。这底气,本来该让咱游客喝得安心、买得放心才对路子吧?可偏偏啊,百密一疏,架不住总有些贪心不足的主儿,胆儿肥得跟什么似的。这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家手段更滑溜。把隔邻浙江或者周边省份的鲜叶,麻溜地往这儿一运,搁村里这么一摆,挂上个“正宗龙井”的牌,价格打着滚儿往上翻!成本低的劣茶,硬是当顶级的卖给你,钱赚进腰包就溜之大吉。反正游客多是“过路财神”,挨了宰,有几个能有工夫或者能量回过头来讨说法?这买卖风险看着大,实际可香着呢,跟空手套白狼差不了多少。
洪剑涛这人气、这职业特性,再加上他不差这一百块钱,才让他有了“把这事儿捅开让大家评理”的空间。网上议论一起,舆论这双无形的大眼睛看着呢,商家的行为多少得收敛点儿。所以你看,洪剑涛这事儿干得痛快,说到底是他有能力、有勇气,还不怕担点儿“被讨论”的风险。可咱想想,那无数没这条件和胆量吭气的普通游客呢?一杯接着一杯的“委屈茶”,岂不是都悄没声儿地咽回肚里去了?说到底,这种黑心买卖能像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咱们大多数人的那份“怂”劲儿,没准儿在背后也推了一把。
回过头来琢磨,洪剑涛这杯一百块的拒买茶,滋味可真复杂。它像面透亮的镜子,照出了市场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浑水”——定价不透明、以次充好、看客下菜碟;也照出了咱们普通消费者那份根深蒂固的胆怯——怕惹麻烦,怕撕破脸,怕人说自己小气、不识货。这种怯,无形中就给那些“快刀斩肥羊”的宰客行为留了呼吸的空隙。
话又说回来,洪剑涛做的真过分吗?真没有。他就是把一件搁谁身上都觉得憋屈、都觉着该说句话的事儿,明明白白给抖搂出来了,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一个消费者看见离谱价格就该产生的最朴素直觉:这价钱不对头,我不当冤大头。
这事儿说到底,光靠执法部门每年固定刮风搞搞整治突击,恐怕够呛。消费者自己心里那根弦儿得绷起来。游客真要是被逼成了个个都练就一副“火眼金睛”、非得成为茶叶专家才敢去买杯茶的“人精”,这局面听着也太畸形了,对谁也没好处。真正能管住那双乱开价的“黑手”的,就是咱们每个在场的人,敢于像洪剑涛那样,在觉得不合理的时候,清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明确地表个态“我不认”。这份“较真”的勇气,这种不怕“当场难看”的态度,恰恰是市场健康运行最最需要的那道“人墙”。别小看这声“不买”,少了它,名优特产的金字招牌,迟早被老鼠屎给搅和喽。咱们期待的茶香,不该裹挟着如此浓重的冤屈味儿,好茶与公道价,原本就该是一杯的底色。
#热点观察家#
晟红网-怎么开通股票杠杆交易-最好的股票配资网站-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