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宁亚飞石少波
湖北随州的杨先生被查出“心血管怪相”,频发毫无征兆的晕厥伴上肢轻微抽动,血压最高时达200/120毫米汞柱,同时又患有体位性低血压,一度低至65/50毫米汞柱,走起路来天旋地转,浑身像被灌了铅一样,这让他痛不欲生,也给医生出了一道“难题”。
近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MDT团队揪出疾病“元凶”——多系统萎缩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帮助杨先生成功摆脱“心”病,迎来新生。
受病痛折磨十余载,血压失控且频发不明晕厥
时间回溯到十多年前,杨先生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当时,他被查出高血压,最高时竟达200/120毫米汞柱。面对这一状况,他不敢掉以轻心,积极寻求治疗,然而联合服用多种降压药血压依然失控。与此同时,他还出现了排尿困难、夜尿次数增多等症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更在他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
后来,杨先生还出现了由卧位或坐位起立时明显的头晕、乏力、站立不稳,严重时甚至伴有上肢轻微抽动及晕厥。他回忆,晕厥没有明显规律,有时在起身准备活动时突然发生,有时在日常行走中毫无征兆地出现,每次发作都让自己和家人提心吊胆。
由于频繁的头晕和晕厥,杨先生的活动耐力显著下降,曾经热爱的散步、下棋等都成了奢望。尤其是一年前起,晕厥发作变得异常频繁,杨先生的活动能力急剧下降,连日常行走都成了难题,精神状态也每况愈下。
十余年的求医路上,杨先生四处奔波,医生们根据检查结果给出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各不相同,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病因。长期被病痛困扰的同时,一次次希望燃起又破灭,杨先生身心俱疲,一度绝望。
专家团队抽丝剥茧,揭开罕见病“谜底”
2025年6月,杨先生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该院心律失常Ⅱ科主任赵庆彦教授带领石少波、张淑娟团队分析后,认为其“血压怪相”根源不在心脏,于是联合泌尿外科、神经内科、临床心理科等组建了MDT团队。
在与疑难病症的拉锯战中,专家团队们抽丝剥茧,对病史进行梳理,并形成了一份完整且条理清晰的病史档案。终于,专家团队在“迷雾深处”抓住了关键的“引线”——多系统萎缩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导致的异常血压。
首届“国家杰出医师”、心血管医院院长江洪教授介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导致体内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等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会出现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且常规降压药物效果差,还会伴随多尿、夜尿增多、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
而多系统萎缩是一种成年起病、病因未明的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患者会出现如直立性低血压(即从卧位变为站立位时血压急剧下降,导致头晕、晕厥)、排尿障碍、性功能减退、步态不稳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会逐渐丧失;长期病症不能缓解,还易导致精神上的焦虑和抑郁。
赵庆彦教授表示,由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导致的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并存,导致治疗上存在矛盾,不能随意使用降压药和升压药。这张“疾病清单”在临床上实属罕见,多病因共存时症状相互掩盖,极易误诊。
精准微创施治,化解“血压怪相”
查出病因只是第一步,如何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才是关键。针对复杂病情,MDT团队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
第一步,通过微创外科手术解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问题。6月24日,泌尿外Ⅲ科余伟民教授带领副主任医师周向军、李成龙团队,为杨先生进行肾上腺结节切除术根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纠正低钾血症、高血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肾上腺皮质微腺瘤样增生。术后第二天,患者立位、卧位高血压消失,后续复查血钾逐步回归正常。
第二步,通过综合方案治疗体位性低血压。MDT专家团队帮助杨先生先辅助生活方式干预,再使用α受体激动剂,收缩血管并升高血压。
综合施治后,杨先生曾经频繁发作的直立性头晕及晕厥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活动耐量也有所提高,能够在家人的陪伴下进行散步,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我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都快要放弃自己了,是你们把这缠了我十多年的病给治好了,这份恩情我记一辈子。”杨先生握着专家的手感叹。
此次成功诊疗不仅让患者重获新生,还彰显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在疑难病症中的独特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领域专家,实现从病因筛查到综合管理的全程精准诊疗,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晟红网-怎么开通股票杠杆交易-最好的股票配资网站-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